設計是什么?這個問題自我大學修習園林專業,并立志成為一名景觀設計師開始,一直伴隨著我。
人們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,認為設計是神秘而偏主觀的行業。過分強調設計師個人對于一項設計任務的影響力。審美,靈感,天分,這些因素都相對主觀。
設計需要靈感與天分。
那么靈感與天分,在設計中占據了什么樣的地位?是充分條件,必要條件?還是充分必要條件?
我們先看一張照片,悉尼歌劇院。澳大利亞標志性建筑之一。
在巨型花崗巖石基座上,4塊巍峨的大殼頂依次排列,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,面向海灣依抱,最后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,像貝殼,又像船帆……據設計師約恩.烏松說, 創意其實來源于剝開的橙子。
沒有橙子引發的靈感,就無法產生歌劇院的建筑形態。剝開的橙子何其常見,但唯有約恩.烏松將其變成偉大建筑。
我們常說,一個偉大作品的誕生,是天時地利人和……
靈感是必要,但非充分條件。
我們再聊聊天分。
先欣賞兩幅名畫:梵高的《星空》,與畢加索的《夢》。
兩位天才畫家作品。
梵高,十九世紀荷蘭后印象派畫家,是后印象主義的先驅,并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,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。
從早期的灰暗色系到后期的明亮色系,他的畫作有一種莫名的感染力。
尤其他的《向日葵》系列。
我記得我的一位朋友講述在梵高美術館欣賞那幅向日葵的情景:畫稿在夕陽余暉的映襯下,金黃色如同燃燒的火……那一刻的感動無以言表。
他早先并未接受系統的學習與訓練,學畫經歷亦是坎坷,卻在短暫的人生中留下了一系列優秀作品。
畢加索,現代藝術的創始人,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。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,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。
天才,不僅在于他的高產(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,包括:油畫1885幅,素描7089幅,版畫20000幅,平版畫6121幅。),亦在于他開創性的立體主義畫風,實現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。
不同于梵高,畢加索接受過系統的學習與訓練,從“藍色時期”到“玫瑰紅時期”,立體主義,再到超現實主義,他融匯印象派、后期印象派、野獸派等藝術手法,形成其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。
從畢加索早期的畫作可以看出,其繪畫訓練的系統與嚴謹。